杨良松: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宇:四川省委党校第34期中青2班学员、就职于四川省财政厅
深化政府间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是完善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内容,学院杨良松副教授与合作者周宇在《中国财经报》2025年5月20日理论版发表理论文章“从三个方面发力进一步完善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对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进行深入探讨。

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有效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而政府间财政关系特别是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对此具有直接影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要求“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为下一步全面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政府间财政关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在深化政府间财政体制改革中,深化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尤为重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是政府有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提和保障,同时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规范化还对省以下财政关系具有示范性作用。
近年来,中央密集推进各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先后出台基本公共服务、医疗卫生、教育、科技、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公共文化、自然资源、应急救援、知识产权等领域的改革方案,而各省级和地市级政府也参照中央方案制定了省以下划分方案。但总体来看,深化改革仍存在一定挑战,需要按照《决定》的相关精神和要求,聚焦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发力:
一是地方财政仍承担大量事权,应适当加强中央事权。
1994年地方公共预算支出占比为70%,自2000年起一直保持上升态势,2023年地方支出占比达到86%。《决定》明确要求“要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这符合国际惯例,也是提升财政支出公平性与效率性的必然要求。从范围来看,由中央财政来负责全国性的公共服务,更能体现规模经济,效率更高;地区间外部性较为明显的问题也需要由中央财政承担,这样才能有效矫正负外部性导致的过度供给和正外部性导致的供给不足;收入再分配职能应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可以避免因再分配引起的地区间人员流动,也更能确保分配的公平性。在稳定宏观经济方面,由于地方政府可能不会考虑政策对其他地区的影响,且地方政府往往缺乏相应工具,因此这一职能也应主要由中央财政承担。
二是政府间事权划分改革还须进一步细化和明晰。
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已经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一些领域仍然有待完善,如农林水、社会保障和就业领域的改革方案尚未出台,而已经出台改革方案的领域也有必要进一步细化。例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的通知》主要关注的是义务教育和学生资助,对义务教育的生均公用经费等有比较明确的划分,但其他领域还有待细化,如,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总体上为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这些领域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还需要进一步推进。
需要指出的是,事权划分要实现法治化、规范化,才能做到权责清晰,更好地调动地方积极性。如果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够清晰,主要的支出压力可能最终都会转移到基层政府,导致“上面千根线,基层一根针”的局面。《决定》要求,减少委托地方代行的中央财政事权,并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这也是明晰各级政府事权,减轻地方政府支出压力的重要举措。
三是还须进一步深化省以下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郡县治、天下安。省以下财政体制规定地方省、市、县、乡各级财政收支划分与管理关系,直接影响市县政府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市县级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承担着大部分事权与支出责任,且这些事权通常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例如,在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体制下,县级财政承担了90%以上的基础教育支出。由县级财政提供这些公共服务,不但更有效率,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组织能力强、贴近基层、获取信息便利的优势。但与省级政府相比,省以下财政尤其是县级财政所面临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问题也更加明显。县级财政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县级财政的地方自有财政收入较少,地方财政支出主要依赖上级转移支付等补助性收入,且近年来部分地区基层财政运行较为困难,财政收支矛盾更为突出。
深化省以下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有助于构建权责清晰的政府间财政关系,但在财力协调和区域均衡方面还要系统谋划。要在财政收入划分和转移支付方面开展配套性改革,特别是要落实《决定》要求,增加地方自主财力,完善转移支付体系,提升市县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程度,这样才能确保市县级财政更为有效地运行。
资料来源:《中国财经报》2025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