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载峥嵘育桃李,薪火相传谱华章。岁月悠悠,一届届西财财税学子与母校并肩,与时代同频,共同赓续经世济民的奋斗篇章。迎百年华诞,我们翻开泛黄的校史卷轴,透过时光长廊追寻一代代财税人栉风沐雨的足迹,汲取跨越时空的奋进力量。今天,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1951级财政学专业校友杨立新,追寻他在祖国边疆与财政领域留下的动人篇章。

(图为上世纪50年代原四川财经学院毕业生合影)
寻梦西行:奔赴边疆的热血青春
杨立新,原名杨朝仕,1951年进入重庆西南财政学校学习,后经两次大专院校调整,于1952年秋进入四川财经学院(今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财政系深造。在校园里,他笃学不倦,成绩优异,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培养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坚韧品格。这段宝贵的校园时光,为他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5年毕业前夕,“我们新疆好地方” 的歌声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吹进杨立新的心田,唤醒了他心中对边疆的无限向往。彼时,国家正积极号召有志青年支援边疆建设,杨立新怀揣着为国家奉献青春的满腔热血,毫不犹豫地将新疆列为毕业分配的唯一志愿。西行之路长途跋涉,风餐露宿,但他心中满是对奔赴西塞的欣喜与期待,这些困难丝毫没有动摇他建设边疆的坚定决心。
扎根边疆:财经领域的耕耘不辍
初到新疆,杨立新接触的是物价工作,面对经验的匮乏和体系的不完善,他没有丝毫退缩。于母校求学期间,老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知识深入浅出的阐释使他在面对难题时能够沉着应对,层层剖析;在校期间的科研经历令其深刻领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意义。他深入钻研物价政策法规,积极向行业前辈请教,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行。为了精准把握物价动态,他深入市场调研,倾听民生诉求,力求为物价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物资匮乏,物价波动,杨立新夜以继日地投身工作,整理出大量物价历史资料,精心测算调价数据,为稳定物价、保障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单位的高度认可。
此后,杨立新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留下了坚实的足迹。在自治区人民防空办公室,他凭借专业能力编制了《自治区人防费用支出预算定额》,参与编写《全国人防建设工程会计制度》,为节约人防工程费用、规范财务管理做出重要贡献。1979 年,他被调回自治区物价局,分管重工业产品、交通运输价格等定价工作长达 20 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他积极推动物价改革,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年轻干部,有力推动了新疆的经济发展。
情暖桑榆:家国与母校的深情守望
在新疆,杨立新与校友吴淑荃相识相知,二人因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走到一起,携手步入婚姻殿堂,开启了在新疆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奋斗与生活之旅。杨立新的背后,是妻子吴淑荃的默默付出与支持。吴淑荃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承担起操持家务、照顾子女的重任,两人心心相印,相互扶持,工作中屡创佳绩。在杨立新夫妇的熏陶之下,他们的子女也像前辈那样努力为党和人民工作,在新疆的医疗卫生战线和电视传媒岗位上,奉献着自己宝贵的青春和智慧,延续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退休后的杨立新心系母校,多次返校参加校庆活动和校友聚会,拜访恩师,共话往昔。目睹母校发展,他深感欣慰,主动与学弟学妹分享自身经历,鼓励他们为国家建设努力学习。杨立新以一生的坚守与奉献,诠释家国情怀与母校情谊,成为后来者学习的榜样。
杨立新始终将 “党的教导牢记心”,他扎根新疆,在天山脚下用三十余载践行理想,在财经领域默默耕耘,步入晚年他依旧秉持 “继承传统明夕照” 的信念,用行动诠释着“难忘师友情谊深,誓报祖国培育恩”的家国情怀。他的精神,也将如胡杨般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激励着后来者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