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信息 > 校友风采 > 正文

岁月留声·校友印记|董孟华:从账本到教案的信仰追随

发布日期:2025-03-20    作者:初审/徐文艺 复审/刘余 终审/吴春力 责编/何雨浓         点击:

百载峥嵘育桃李,薪火相传谱华章。岁月悠悠,一届届西财财税学子与母校并肩,与时代同频,共同赓续经世济民的奋斗篇章。迎百年华诞,我们翻开泛黄的校史卷轴,透过时光长廊追寻一代代财税人栉风沐雨的足迹,汲取跨越时空的奋进力量。今天,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1955届毕业校友董孟华,追寻她在政治理论领域留下的动人篇章。

赤诚报国践初心:从财经学子到理论先锋的信仰转身

1954年冬天临近毕业时,系主任传达了全国高校政治理论教师奇缺的问题,既是财政系应届毕业生又是党员的董孟华,怀揣“国家至上,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理念,毅然选择服从国家分配,从财经领域转身,踏上成为马列主义教师的全新征程。

然而,现实的困难远超她的想象。“隔行如隔山”,从财经专业改行马列主义教师是横在董孟华身前的一座大山,那语言交流的障碍就是另一重。初到上海,她被分配到华东纺织工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时,领导用上海话介绍她名字发音为 “冬芒娥”,引得同事哄堂大笑,当她急忙纠正时,才惊觉上海话与普通话竟有如此巨大的差异。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董孟华清晰地认识到时局的艰难与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于是决心迎难而上,一切从头学起,用实际行动践行赤诚报国的初心。

破茧育才创奇迹:三年课程半年成的教学攻坚战

“拜托你们了”——周总理在全国政治理论会上对马列主义教师们给予厚望。董孟华作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有幸参与此会,在怀着激动心情与毛主席一同合影的同时,不禁想到了刚步入教师岗位时的自己。彼时她踏入华东纺织工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不久,便接到了一项艰巨任务——需在短短半年内,完成常规三年的成长历程,独立为学生开展授课。那段时间里,她每天废寝忘食,每天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并严格完成,在抽象晦涩的理论著作中艰难摸索,用冷水洗脸、浓茶提神,终于啃下了一本又一本的书籍。在攻读马列书籍的同时,董孟华不忘教学相长,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思想情况,并结合实际制定教学计划。1955年秋季学期政治理论教育任务圆满收官。学生班长反馈,她的课如朋友谈心般亲切。领导也对她的表现予以祝贺与鼓励。

“共产党员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在完成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后,董孟华不由得对母校充满感激之情:“是母校帮助我树立了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才有勇气和信心去迎接新任务的挑战;是老师的谆谆教诲,给我打下了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拓宽了知识视野,才有可能较快地适应专业变动的需要;母校还让我在就读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工作,锻炼了我的宣传能力和组织能力。正因为如此,我才有可能用半年的时间走完三年的路程。”

(图为1964年全国第一次政治理论工作会毛主席和马列教师的合影)

田野求真三十年:调研争鸣声中的理论淬火之路

拨乱反正后,董孟华倍感时不我待,决心追赶失去的十年,重新投入理论研究。她背起背包,去工厂、农村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的呼声,汲取群众的智慧。还经常泡在图书馆里,沉浸在书的海洋中,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拓宽视野,从比较中增强鉴别力和批判力。她的研究环境算不上好,但是研究成果却是比以往三十多年时间里加起来的还要多,还要好!

在忙于学术研究的同时,她始终没有放下教学的本职工作。凭着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她和学生们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学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热情空前高涨,甚至没有课时的限制,只要一有空隙,便抓紧阅读有关书籍和书写心得体会,也没有课堂的限制,教室里、宿舍内、操场上、饭桌前,随处可见师生讨论的身影。

董孟华一生坚守“党需要我去哪儿,我就扎根哪儿”的信念。从青丝到白发,四十二年如一日奋斗在教育与理论的一线,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印证“无怨无悔”的人生。朝花自有开落,孟华自有芬芳。她的事业由学生延续,她的价值由学生传承;她扎根人民的土壤,奔赴时代的前方。

资料来源:

1. 《无悔人生—原四川财经学院55届毕业生奋斗历程》(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出版社)

2. 缅怀董孟华教授:她把毕生奉献于思政课教学(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3.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董孟华:坚守四十二年的马列教师(澎湃新闻)

友情链接: 西财首页 联系我们 院长书记信箱 诚聘英才 English

学院地址:四川省 成都市 温江区 柳台大道555号 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 格致楼8楼    邮编:611130     电话:028-87092239 、87092481